“這是紫金花,這是牡丹,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寓意……”日前,在天津市北辰區(qū)集賢里小學舉辦的非遺進校園展示活動中,該校學生白冉站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展位前,向參觀者介紹絨花的背景和特色,吸引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駐足觀看。
活動現(xiàn)場,天津市市級非遺傳承人尚永森拿起鑷子,向學生傳授絨花制作的訣竅。尚永森告訴記者,每逢春節(jié),天津衛(wèi)的姑娘都喜歡在頭上戴一朵諧音“榮華”的紅色絨花,期望來年生活紅紅火火。聚寶盆、古風萬年紅、紫金花等花樣各有吉祥寓意,也成為天津年俗的特殊符號。
“過去,孩子們只見過別人制作絨花,現(xiàn)在他們自己成了‘小匠人’?!奔t里小學校長陳建禹介紹,為了讓學生們近距離了解并學會制作絨花,學校將絨花技藝納入校本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絨花課程體系,低年級以欣賞和簡單制作為主,高年級則注重復雜造型和創(chuàng)意設計。
為了讓絨花在學校得到傳承,集賢里小學還邀請了絨花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擔任課外輔導員,定期到校授課,同時組織部分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打造出一支專業(yè)的教學團隊。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今在集賢里小學的“絨花工坊”里,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將蠶絲纏繞在銅絲上,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絨花在指尖“綻放”。從仿制簪花到融入現(xiàn)代元素的“絨花提燈”,這些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技藝的魅力,更承載著學生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與創(chuàng)新。
“絨花制作的過程要求學生專注且心思細膩,技藝蘊含了強大的‘工匠精神’。”該校勞動教師李榮介紹,除了傳授技能,該校一直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讓非遺的文化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學校充分開展豐富的絨花制作體驗活動,讓孩子們在親手搓、揉、捻、挑的過程中鍛煉專注力,養(yǎng)成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學校將持續(xù)通過教師培訓、課程開發(fā)、實踐體驗三大路徑,讓絨花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落地生根,煥發(fā)新生,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陳建禹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2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