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
      首頁>檢索頁>當前

      思政元素如何“溶鹽于水”

      ——武漢大學“聚”“融”結合推動思政課建設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5-03-20 作者:本報記者 唐琪 程墨 通訊員 尚紫荊 李琳 來源:中國教育報

      武大馬院教師徐嘉鴻獲第七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思政課專項組一等獎第一名。

      參加珞珈國際夏令營的外國高校師生與武大馬院志愿者參訪湖北鄂州峒山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學校供圖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強國建設調研行

        “誰家高校上春晚啦?”“是我的武大!”

        今年除夕夜,武漢大學登上2025年央視春晚湖北分會場的舞臺。“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在該校教授李德仁院士帶領下,師生們在校園里一同吟誦古詩,意氣風發(fā)。

        在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看來,“武大青年學生與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院士共賀新春,自豪之情、報國之志溢于言表,這正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這一直都是武大努力的方向。

        武漢大學是我國最早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之一,其馬克思主義學院是首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近年來,武大思政課屢獲大獎,課程建設經(jīng)驗吸引了多所高校上門取經(jīng)。近日,記者來到珞珈山下,近距離觀察武大如何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建設。

        聚智+融通

        舉全校之力合開一門課

        放眼全國高校,頂級學者給本科生講專業(yè)課并不少見,但像武大這樣“組團”給本科生上思政課的,卻不多見。

        時間撥回到2022年,武漢大學集聚了12個學院百余名專家學者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教改創(chuàng)新項目打造思政授課團隊。校黨委書記、校長“坐鎮(zhèn)”,跨學科的教師聯(lián)合備課、聯(lián)合授課、聯(lián)合實踐。這是武大在教學組織上首次嘗試舉全校之力合開一門課。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主業(yè)是辦好思政課,但光靠學院的教師是不夠的?!闭劦竭@項創(chuàng)舉,武大馬院院長羅永寬介紹,“結合武大文理兼?zhèn)?、學科門類齊全的校情,決定由學校組織、馬克思主義學院主導,匯聚多學科優(yōu)質師資,開門辦思政課?!?/p>

        3年多來,團隊收效如何?

        “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支比較固定的、樂于講思政課的隊伍,最高峰時共有180多名各院系的老師,很好地實現(xiàn)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融通效果?!蔽浯篑R院黨委書記張全友說,“包括李德仁院士,也是我們的思政課教師?!?/p>

        武大馬院2021級本科生李星竹注意到,每年都有其他學院的同學因思政課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chǎn)生興趣,進而選修馬院專業(yè)課。2024年13名大一新生經(jīng)過申請和選拔,從其他學院轉入馬院。武大思政課的魅力,可見一斑。

        為增強各類課程同思政課建設的協(xié)同力,武大堅持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如鹽在水”融入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網(wǎng)絡育人空間:

        ——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中國精神導引”“自然科學經(jīng)典導引”“人文社科經(jīng)典導引”三大通識必修課,分專業(yè)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習近平外交思想專題”大講堂等,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有機融入課程。

        ——成立校級專家指導組,督導各學科147本教材落實“三進”要求;組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探索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15支“交叉融通”類學術團隊;每年舉辦“馬克思與當代世界”等10余場跨學科論壇,形成科研與思政課教學相互促進的良好生態(tài)。

        ——以“互聯(lián)網(wǎng)+跨學科+思政課”的融合理念,推出網(wǎng)絡思政融課“馬上見”,已上線16期,總瀏覽量超1000萬人次;自主研發(fā)、整體推出4門本科生思政慕課,推動移動端優(yōu)質教學互動產(chǎn)品進課堂……

        精準+實踐

        觸及當代大學生的內心

        “當代大學生在課堂上,‘安靜’卻難以‘觸及’?!绷_永寬直言不諱,“我們在省內外聽過很多思政課,不少學生并不是全程專注聽講,只在感興趣的地方抬頭聽一會兒。”

        要想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首先得了解其真實想法。近10年來,武大建成并依托“思享珞珈”大學生研究數(shù)據(jù)平臺,積累50余萬份學生樣本數(shù)據(jù),以持續(xù)大規(guī)模學情調研精準把握教學對象思想動態(tài)。比如,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最常反映的問題是,“理論說教過多”“教學形式單一”以及“缺乏實踐教學”。

        有了充分調研,就能有的放矢,武大的思政“課堂革命”由此展開:中班教學、小組討論、提問互動、精選小視頻、分組展示……45分鐘一堂課,避免“滿堂灌”,想方設法吸引學生。

        在武大,這已經(jīng)是思政課的日常。即便剛走上講臺的年輕教師,也能通過這套“組合拳”引導學生漸入佳境;而在一些資深教師的課堂上,氣氛可用熱烈來形容——

        采訪期間,記者隨機走進馬院教授金筱萍給計算機學院大一新生上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這是一堂展示課,10個小組分別上臺陳述并展示他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踐行”為主題自導自演的微電影作品,時不時蹦出的網(wǎng)絡熱梗激發(fā)現(xiàn)場熱烈氣氛。

        展映后,金筱萍在點評環(huán)節(jié)先笑盈盈地用相當?shù)钠頁P了各組作品亮點,學生們被夸得眼睛亮亮的,越聽越專注。但金筱萍也毫不含糊地指出不足,“推理邏輯結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不足是最普遍的問題”“影片從刑事案件引入,卻落腳到憲法的實施,這是欠妥的,憲法作為母法不直接進入司法系統(tǒng)”……老師“四兩撥千斤”,學生則“心悅誠服”。

        微電影是武大思政課的其中一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目前,全校5門思政課都有自己的實踐教學品牌,包括采寫口述史、品讀原著等。此外,校級和學院層面還有博士生理論宣講團、“觀世界·論中國大學生學術論壇”、珞珈國際夏令營等許多特色項目。

        作為志愿者,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本科生王子涵參加了2024年珞珈國際夏令營,接待加拿大魁北克大學28名師生來校研學,親眼見證了海外同齡人從一臉茫然到對中國文化、中國道路產(chǎn)生濃厚興趣。她告訴記者:“我得好好學習,還得能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道路。”

        “這就是實踐育人,學生有收獲,并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世鋒補充說。

        傳幫帶+教科研

        “有組織培養(yǎng)”帶動青年教師成長

        “教了一輩子思政課”的金筱萍很擅長調動課堂氣氛,但她認為,思政課教師不能滿足于此?!叭绻皇橇拇筇靸骸⑷狈μ釤捄蛯W理性思考,起不到深層的育人效果,學生也不會真正信服?!?/p>

        避免思政課“淺表化”,要努力在講深、講透上下功夫,關鍵在教師。

        近年來,武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引進了近40名青年教師,專職教師達到110余名。如何幫助占比近四成的青年教師站穩(wěn)講臺?學院建立以“雙導師制”為核心的傳幫帶機制:一名年輕教師拜兩名資深教師為導師,一為科研導師、一為教學導師,同時建立考核、獎勵機制,調動全體教師教好思政課的積極性。

        以教學導師為例,學院要求青年教師全程聽一年教學導師的課。排課也有講究,導師的課集中排在周一、周二,徒弟的課排在周三、周四,年輕教師先學習導師怎么上課,消化吸收再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

        此外,學院還開展了面向青年教師的經(jīng)典名著闡釋工程,通過每人研究透一部馬列經(jīng)典,再寫一本闡釋性小書的方式,引導青年教師夯實基本功,“用有組織科研支撐有組織教學”。

        “三尺講臺萬里江山,教師沒有開闊視野講不好思政課?!焙鹗?024年新入職的教師。初冬,他與幾名青年教師一起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與建設等進行交流研討,收獲很大。在他看來,青年教師閱歷尚淺,課堂講授普遍是在講知識,達不到育人的高度,但“思政課的內容不是知識直接構成的,而是由教師的認知構成的”,因此學院給予的各種傳幫帶、研學項目,讓青年教師受益良多。

        黃泰巖表示,下一步,武漢大學將繼續(xù)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扎根中國大地,賡續(xù)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著力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著力提升理論宣講的時代感和實效性,著力深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0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亚洲激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偷偷躁不一样的黄网久久
      <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