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合作取得長足發(fā)展。民心相通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基礎和“五通”之一,對中國與世界的高水平制度型雙向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我想結合自己在捷克、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切身經歷,談一談我對“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如何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民心相通的感受。
制度聯通推動民心相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后與近60個國家和地區(qū)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不少是2013年后簽署的。2016年中捷兩國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之后,與眾多留捷人員一樣,我也是協議的受益者。協議明確了進入對方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條件,保障了受教育者在對方國家求學深造、就業(yè)等合法權益,對于中捷高等教育雙向交流是長期利好。
一直以來,我國境內出具的文書在國外獲得承認都需要“雙認證”。以一紙出生證明為例:從我國當地派出所開具證明后,先要經過公證處翻譯及公證,再將公證件遞交申請人所屬省級外事辦,由外事辦寄往外交部,在外交部認證后轉交認證國駐華使館認證,最后再逐級寄回申請人。手續(xù)煩瑣、耗時長、花費高……這是需要申請簽證的許多出國留學人員的共同感受。我在赴捷克、奧地利深造時就有過兩次印象深刻的親身經歷。2023年,中國加入《取消外國公文書認證要求的公約》,這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將極大簡化涉外公證手續(xù),“雙認證”從此一去不復返。
2015年以來,北京、上海、成都和西安相繼開通飛往布拉格的直航班機,為中捷雙向商貿文旅交流提供了便利。2011年中歐班列開通,特別是2017年《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簽署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出國留學人員由此獲得了從國內寄收包裹的新渠道。我多次通過線上平臺購置國內商品,通過集運中介機構,以鐵路運輸至海外寓所。一項項制度和政策的出臺,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距離越拉越近。
文化傳播便利民心相通
留捷期間,我參與了查理大學舉辦的語伴(Tandem)項目。項目的參與者基于平等自愿原則組成語伴,互相學習對方語言。同院的薩拉女士對中文很感興趣,而我正有意學習捷克語,遂一拍即合。鑒于學業(yè)繁忙,我們商定以語音練習為主。我負責中文聲調和拼音拼讀,她負責捷克語發(fā)音。中文拼音相對容易,聲調卻是老大難。而以輔音發(fā)達著稱的捷克語中,甚至存在沒有一個元音字母的單詞,可謂無從張口。一學年下來,我們能大體上讀出對方的語言文本。薩拉告訴我,她決定轉到漢學專業(yè),我也頓感與有榮焉。
薩拉的故事折射出中國在捷克乃至整個中東歐的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2007年,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孔子學院成立。2014年,學院辦學規(guī)模翻番,并在布拉格成立分院,后者在2018年升格為布拉格孔子學院。2016年,查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Czech-Chinese Centre)成立,從事對中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研究。2018年,奧斯特拉發(fā)技術大學孔子課堂成立。
位于德語區(qū)最東端的奧地利與歐亞大陸國家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素有面向東方的外交傳統。聞名遐邇的維也納外交學院(Diplomatische Akademie Wien)在1754年成立之初時,即名為帝國與皇家東方語言學院(Kaiserlich-k?nigliche Akademie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簡稱東方學院。與英、法、德等西歐大國不同,奧地利是“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簽署國,也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觀察員國。奧地利現有維也納大學和格拉茨大學的兩家孔子學院,以及位于林茨和薩爾茨堡的教學點。
總體上看,中國在中東歐的文化影響力正在從功利導向的語言培訓和經貿實務走向社會文化的縱深地帶。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系是中歐地區(qū)的漢學研究重鎮(zhèn),現轄漢學、日本學、韓國學及東亞經濟與社會4個部門。原海德堡大學和維也納大學副校長、漢學教授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曾于1975年至1977年赴華留學,對當代中國有著全方位的理解。她在總結自己的學術生涯時表示:“我們必須認識到,不了解中國就無法了解世界。在我看來,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如果其對中國的有效性沒有得到證實,不能經受住適用中國的知識檢驗,那么都將是不完整的。這一想法成真時,漢學這門學科就將被廢棄,因為關于中國的知識不再是異國情調,而會成為廣為普及的內容,屆時將不再需要對中國各個領域面面俱到、面向不了解中國的公眾的漢學家?!?/p>
相互了解深化民心相通
近年來,“區(qū)域國別學”在中國興起。2022年,《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確定將區(qū)域國別學納入第14類交叉學科一級學科目錄,可授予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學位。區(qū)域國別學在中國的興起與“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密切相關。過去,中國的區(qū)域國別研究主要聚焦于美、日、歐等世界大國和發(fā)達地區(qū),缺乏全球視野。區(qū)域國別學的正式設立將區(qū)域國別研究對象擴展至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qū),服務于中國在世界交往中的新角色。
中東歐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英國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控制東歐即掌控心臟地帶,控制心臟地帶即掌控世界島,控制世界島即掌控世界?!?0世紀上半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的標志——德國入侵波蘭都發(fā)生在中東歐。20世紀下半葉,作為地緣政治區(qū)域的東歐成為美蘇冷戰(zhàn)最前線的競技場。冷戰(zhàn)結束后,核威懾陰影下的“東歐”被中歐、中東歐、東南歐等新興概念取代,但該區(qū)域的戰(zhàn)略重要性一如既往,迄今已經相繼見證了南斯拉夫內戰(zhàn)和俄烏沖突兩場二戰(zhàn)后歐洲最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
認識和理解中東歐,是中國區(qū)域國別學建設和促進中國與中東歐民心相通的應有之義。長期以來,區(qū)域國別研究的國際主流學術刊物都來自英美世界。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主辦的原《俄語學習》于2019年改版為《歐亞人文研究》,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巴爾干研究》輯刊自2020年起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這些學術刊物為中國的中東歐研究提供了學術平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歐研究》《波西米亞學》《馬扎爾學》等也會在中文學界相繼問世。
對華認知塑造對華政策
縱觀過去10年間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東歐社會精英的對華認知扮演了關鍵角色。自2013年起任匈牙利中央銀行行長,財政部原部長、經濟學家馬托爾奇(Matolcsy Gy?rgy)對華交往密切,重視亞洲市場的經濟增長潛力,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經濟顧問,被視為“歐爾班經濟學”(Orbánomics)之父,在中匈經貿合作領域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過去10年,中捷關系既經歷過歷史最好時期,也走過曲折道路。留捷期間,我曾廣泛接觸捷克社會各界人士,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中國印象。我認為,要全面準確認識捷克社會精英的對華認知,應當避免簡化、泛化、刻板化的做法。捷克對華認知是一系列復雜博弈的結果,既有外部影響,也有國內因素。查理大學負責歐洲事務的副校長羅芙娜(Lenka Rovná)教授剖析道,彌賽亞主義和受害者情結是捷克和斯洛伐克政治心理中的兩種深層結構。標簽化的中國印象就在這種政治心理中固化為矛盾的對華認知,進而影響對華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關鍵是呈現出多面、立體、真實的當代中國,展示出當代中國在與世界的高水平制度型雙向開放中全面推進現代化、大步走向未來的時代風貌。
繼往開來促進民心相通
值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思考下一個10年,我謹提出以下四點看法。
一是深化中國與中東歐的制度聯通。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從民航交通到文書認證,制度聯通為人員流動提供條件;從文化旅游到科學研究,人員流動又為民心相通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在地的生活經歷,就沒有我對中東歐的觀察和理解。有過訪華經歷的中東歐人士,普遍表現出更為深刻的對華認知。因此,以制度暢通人員往來的渠道,是民心相通的根基。
二是加強中國在中東歐的文化傳播。人員流動為文化傳播創(chuàng)造契機,文化傳播為民心相通奠定基礎。從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到高校合作,從學生交換、學者互訪到學術交流,文化傳播途徑多樣。相較歐洲各國之間和歐美之間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中國與包括中東歐國家在內的歐洲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三是推動中國對中東歐的區(qū)域研究。區(qū)域國別學建設并非信息情報的簡單收集,而是一項生成學術建制和傳統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長期持續(xù)投入才能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中國學派”。從世界先進經驗看,區(qū)域國別學建設需要開放辦學,切忌刻舟求劍、閉門造車、異想天開。
四是改善中東歐社會精英的對華認知。改善對華認知,需要準確把握對華認知,這對中國的中東歐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準確把握對華認知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制度聯通和文化傳播,方能變民心相通的愿景為現實。(作者 雷樂天就讀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系)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9-10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