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
      首頁>檢索頁>當前

      培養(yǎng)新時代堪擔大任的優(yōu)秀法律人才

      ——北京大學法學院優(yōu)秀教學與科研團隊訪談報告

      發(fā)布時間:2022-02-11 作者:趙丹齡 徐啟飛 寇光濤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2019年5月24日,“高校青年人才培養(yǎng)與選拔機制”課題組來到北京大學法學院進行優(yōu)秀教學和科研團隊訪談。中組部人才局原副局長、巡視員李志剛應邀出席,教育部人事司人才與專家工作處、北京大學人事部負責同志、北京大學法學院領導、教授、青年學者與會,同時邀請相關學院院長、專家和部分法學院研究生、本科生參加。訪談由課題組組長趙丹齡和教育部高層次人才入選者張守文特聘教授共同主持。

      教書育人 碩果累累

      北京大學是中國法學教育的濫觴之地,是中國法學教學改革的先行者和探路者,是一代代決心致力于中國法制建設的莘莘學子心中向往的學術殿堂。近年來,北京大學法學院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系列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重要決策部署,堅定圍繞“立德樹人、德法兼修”育人目標,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

      師資隊伍作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基石,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钡陌渭鈩?chuàng)新人才的根本。2016年以來,學院高度重視高素質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體系的第一標準,全面促進師德與師能相統(tǒng)一,聚焦教學科研質量、高端人才引進、青年教師培養(yǎng)、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關鍵問題,著力打造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教師隊伍。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始終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持續(xù)推進高素質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合理完善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本領,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全力打造一支與法學教育和法治進步相呼應的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隊伍。在全面構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平臺的同時,學院積極聚焦“經(jīng)濟全球化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時代責任與領導力”“中國特色與文化傳播”等多個維度,著力引導學生在全球化視野下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智慧。

      追求卓越,強化交流。為全面實現(xiàn)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ǎng)目標,北大法學院積極推進涉外師資隊伍建設,堅持以專業(yè)化、國際化教師隊伍助力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2018年,在全國高校中首創(chuàng)“全球教席”(Global Faculty)計劃,聘請世界著名大學法學院和機構的20位法律學者和實務精英擔任教席。“全球教席”學者們在學院開設國際前沿法律課程,擔任優(yōu)秀學生的國際導師,并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名師帶動,言傳身教。發(fā)揮名師的垂范效應與“傳幫帶”作用,激發(fā)教師在國家最高學府教書育人的榮譽感、使命感與奉獻意識。著重加強對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指導;鼓勵引導全院教師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能力的雙向促進,在育人實踐中不斷提升師德素養(yǎng)與師能水平。

      結合實踐,引領示范。法學院暢通高校和法治實務部門雙向交流渠道,選派多位優(yōu)秀青年教師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司法實務部門掛職鍛煉或開展研修,在深入研究中國法治實踐的同時,將最新經(jīng)驗與生動案例轉化為優(yōu)質教學資源,融入中國特色法治人才培養(yǎng)體系,在課堂內外充分展現(xiàn)中國智慧與中國實踐。舉辦全國法學教育師資研修班、跨校合作暑期學校,交流師德師風建設經(jīng)驗,展現(xiàn)北大法學院在全國法學教育領域的引領者風范。

      舉辦論壇,強調交流。法學院舉辦“全國法學教育高端論壇”等教學品牌活動,引領法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堅持重視青年人才優(yōu)先發(fā)展的理念,在青年教師培養(yǎng)方面給與支持和鼓勵,對青年教師和人才委以重任,給予適當?shù)膮f(xié)助和幫助。

      立足特色,溝通交流。學院立足自身專業(yè)特色,有效借助午餐沙龍、學術沙龍、學科讀書會等活動平臺開展交流溝通活動。

      教學改革,重視培養(yǎng)。從2010年開始,北京大學法學院啟動了課程改革。法學院全面整理課程庫,將400余門課程精簡至260余門的基礎上,調集資源支持新型課程的探索,在師資、學時、助教等方面為能夠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法律思維能力、實際運用能力以及拓寬國際視野的課程提供充足的支持。大力推進教學供給側改革,增加教學產(chǎn)品,改善教學結構,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引領中國法學界教學改革風潮。

      多元評價,發(fā)揮效能。學院始終秉持科研與教學并重的立院方針,將教學與科研視作大學教師的基本職責,兩翼不可偏廢。注重多元評價,采取多維方法,科學客觀設置教師績效考核評價機制,鼓勵教師以上好每一堂課、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為教書育人的核心要求,圍繞國家法治發(fā)展建設重大問題實事求是開展科學研究,以高質量代表作品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和實踐進步。

      教學相長 師生共進

      課題組為深入考察了解高校優(yōu)秀團隊建設特點,特別是教師和學生對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認識、感受和實踐,以及形成的師生關系、文化氛圍乃至學術生態(tài)特點,專門設置了“對話教師”“師生問答”等訪談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直接感受到師生們對教書育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服務社會等高校主要任務看法的同頻共振。比如,關于高校院系基層黨建工作如何與教書育人相結合、共同促進問題,法學院黨委書記郭靂教授、環(huán)境學院黨支部副書記陸克定教授認為,做好黨建工作是落實黨管人才原則的基礎,有助于強化對教師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可以更好地促進團隊發(fā)展和文化建設,既能培養(yǎng)“又紅又?!钡娜瞬?,又能培養(yǎng)學科發(fā)展的“雙帶頭人”。對于如何看待學術獎項、人才“帽子”對青年教師成長,以及對教學、科研的影響和作用問題,北大法學院陳興良教授說,教師的職業(yè)特點具有累積效應,教書育人要躬身投入一輩子,在青年時期給予適當獎項和人才計劃的鼓勵,有利于激勵青年教師成長。

      隨著課題組與教師對話的深入,大家對當前如何克服“五唯”現(xiàn)象、建立人才評價合理機制、加快青年人才成長舉措等進行了熱烈交流和討論。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吳聯(lián)生教授介紹說,教師成長規(guī)律表明,不同學科人才成長成熟的年齡不一,如中文學科一般要五六十歲才能有所建樹,如何鼓勵年輕教師盡快成長,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高校共同努力,比如建立適合青年人才成長的制度環(huán)境、政策舉措、人才項目。光華管理學院注重培養(yǎng)和管理機制,學院學術標準高,教書育人成效、學術研究成果、服務社會等與薪酬分配掛鉤,建立適當壓力下的競爭淘汰機制,一切以實際貢獻為考量,“用國際標準做中國的商學院”。

      法學院何其生教授、蔣大興教授表示,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工作壓力大,評價指標的設置要尊重教學科研規(guī)律,要給青年人才適當?shù)淖杂煽臻g。隨著我國逐漸走近全球治理舞臺中心,雙邊和多邊國際談判活動不斷增多,亟需具有厚實國際法知識、能夠熟練參與談判和處理國際事務的專業(yè)人才。因此,培養(yǎng)更多國際法專業(yè)人才、建設好國家智庫是當前法學人的重要任務,未來希望有更加良好的鼓勵機制支持青年人才發(fā)展。

      在學生與教師問答對話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圍繞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學、科研能力的訓練,以及老師們在繁忙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如何處理好各方面的平衡等提出了問題。法學院副院長車浩教授說:總體來說,教學本身也是對科研成果的表達方式,科研做得深入,課堂呈現(xiàn)效果就好,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學本身也具有一定技巧,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學校越來越重視教學能力和教學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其中,做好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知識的積累+自己的心得體會+社會熱點、新聞的梳理和凝練”等。因此,法學院在刑法、民法、訴訟法等領域增設了多門案例研習課和實務課,學生每周要寫一至兩萬字左右的案例分析報告。寫作是提高學生學術能力的基本功,要長時間訓練和養(yǎng)成。授課模式的創(chuàng)新,對老師來說也是角色的轉變,由單向傳輸?shù)浇叹毿偷囊龑?。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的創(chuàng)新特點,不僅要求學生們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更要主動參與到課堂之中,提前給老師準備問題,這對老師也是一種促進,即“教學相長”。

      展望未來 續(xù)寫輝煌

      教育部人事司人才與專家處、北京大學人事部負責同志表示,在北京大學黨委領導下,北京大學進行了包括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在內的綜合改革,為各學院的創(chuàng)新和深化改革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改革大環(huán)境。北大法學院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在各學科建設合理的年齡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師教學科研全面成長的機制,不以“帽子”分配資源,為青年人才成長全方位提供支持和成長空間。

      中組部人才局原副局長、巡視員李志剛同志對訪談進行了總點評。他認為,青年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機制研究課題非常有意義,我們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我國把人才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對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更加重視,指導思想更加明確,發(fā)展戰(zhàn)略更加清晰。青年人才是整個社會中最有朝氣、最富活力、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一支力量。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表明,25-45歲的青年人才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青年成長發(fā)展的重要訴求。北大法學院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落實人才強校戰(zhàn)略,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要求,把愛國奮斗精神貫穿人才培養(yǎng)始終,開創(chuàng)了人才培養(yǎng)的新局面。未來三十年大國之間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青年人才更是國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未來希望。因此,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國家人才計劃、人才項目設立的初衷,在于培養(yǎng)和支持拔尖人才、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跨學科人才,未來國家還要繼續(xù)實行這些計劃和項目,繼續(xù)加大支持青年人才培養(yǎng)力度,這是我國人才開發(fā)的重要戰(zhàn)略。同時,可以發(fā)揮更多社會和企業(yè)的作用,開拓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ǎng)支持。

      北大法學院教學與科研團隊建設有其自身特點,一些經(jīng)驗值得兄弟院校學習和借鑒:

      一是積極引進優(yōu)秀青年人才,加強傳幫帶作用,全面助力人才成長。法學院側重引進40歲以下青年教師,豐富學緣結構,從國內外大學挖掘人才,為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促進青年人才成長,積極推薦青年教師參評各類重要人才項目和重要獎項。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強化團隊的傳幫帶作用,實施“老-中-青、傳-幫-帶”工程,青年人才進團隊,依托科研平臺和團隊資源助力成長。改變“青年人才來校后進不了團隊”“沒人管”“合作難”的各類問題。

      二是注重學科建設和教學能力培養(yǎng)并舉,加大青年教師定向支持力度。北大法學院引導青年教師深度參與全英文碩士項目(2年),既授課又是論文導師,營造師生間亦師亦友的融洽師生關系,積極吸收青年教授參與“法學階梯”系列學術報告,在國內高校法學界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提高了青年教師學術交流的能力與積極性。北大法學院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青年教師科研座談,全面了解青年教師在科研方面的需求與問題,在職稱晉升、科研項目申請文書上進行細致輔導。

      三是強化青年教師參與學院治理的力度,給青年教師提供發(fā)聲的平臺。法學院有6位青年教師擔任學院教學委員會委員,代表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管理,既激發(fā)了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也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能力展示平臺,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能力提高。法學院鼓勵、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校級青年教師教學比賽并多次取得良好名次,組織青年教師學術工作坊,在互動交流中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通過“院設科研項目”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研究興趣,在15項“院設科研項目”中,11項由青年教師完成并有相應科研成果體現(xiàn)。

      四是重視教師的身心健康,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交流和鍛煉。高水平大學教師教學、科研、管理、培養(yǎng)學生、學術交流任務非常繁重,青年教師處于“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夾在中間要發(fā)展”的人生階段,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心態(tài),是難以承受的。課題組訪談的當天中午,正好是法學院午間太極拳鍛煉時間。該活動已經(jīng)進行十年,教師們從中受益匪淺。此外,老師們平時積極進行健身、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游泳等各項運動,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北京大學法學院將繼續(xù)勇立潮頭,引領中國高校法學教育發(fā)展,為新時代培養(yǎng)出更多堪擔大任的優(yōu)秀法律人才。

      [本文為“高校青年人才培養(yǎng)與選拔機制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趙丹齡,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級巡視員;徐啟飛、寇光濤單位,中國農業(yè)大學】

      原載2021年第22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亚洲激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偷偷躁不一样的黄网久久
      <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